古坊在樹影下,
歲月斑駁,苔痕淺淺。
三門四柱的石心,
藏著一段捐地興學的善念。
石獅靜守,不語百年風雨,
刻字已模糊,仍低聲吟誦過往。人群匆匆穿越,
以為只是廟門,
卻不知自己踩著光緒的墨跡,
走過一位貢生的義舉。
在市聲裡,它依然挺立,
教我們記住——
歷史不遠,
就在一方青石之間。
走進臺北市中正區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,除了樹影婆娑、音樂臺傳來的悠揚樂聲,若不留神,你可能會錯過一座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古老牌坊。它靜靜地立於公園南側、福德宮與玉皇宮之旁,名為「急公好義坊」。對初來者而言,這座三門四柱的石造建築,乍看像廟宇的附屬設施,實際上卻是一段清末地方義行的見證。
古蹟的緣起與歷史價值
急公好義坊建於1887至1888年間,起因是清光緒年間臺北艋舺的貢生洪騰雲,慷慨捐出土地與銀兩,讓北臺灣士子無須長途跋涉南下,即可在臺北參加科舉考試。他的義舉經由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,獲得光緒皇帝親筆賜下「急公好義」四字匾額,以牌坊旌表。最初牌坊矗立於石坊街(今衡陽路),直到日治時期因街道拓寬而遷至今日的二二八和平公園。1985年8月19日,急公好義坊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,成為臺北市珍貴的歷史標記。
建築與細節
牌坊為典型的三門四柱結構,整體以石材打造,氣度莊嚴。最吸睛的莫過於兩側鎮守的石獅──它們原本是臺北府衙門前的鎮物,造型卻與常見的傳統石獅略有不同,帶點日式雕工的影子,神情威武中帶著柔和。多年風雨下,石柱長出青苔,刻字已略顯模糊,但仍能隱約看見當年的楹聯,訴說義行:「慷慨荷宸褒,見義勇為,綽楔留芳千古仰;捨施先試院,有基……」雖然字跡難辨,仍令人心生敬意。
現今的氛圍與維護
現場位置鄰近露天音樂臺,四周有福德宮、玉皇宮,遊客時常因為宗教氛圍誤以為牌坊是廟宇的一部分。多年風雨與城市變遷,牌坊局部略有缺損,表面的雕刻和序文也因歲月而難以辨識。多位歷史愛好者感嘆,這座古蹟應該獲得更好的維護,畢竟它不只是石頭,更是一段地方文化的活見證。
交通與參觀
急公好義坊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懷寧街105號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。搭乘捷運到「台大醫院站」步行約五分鐘即可抵達,或自「台北車站」走路約十分鐘,交通便利。公園開放參觀,不需門票,任何時候都能自由造訪,親近這份靜默的歷史。
體驗與感受
站在牌坊下,耳邊傳來市中心的車水馬龍,眼前卻是一座從清朝走來的歷史建築。想像當年,北臺灣的考生因洪騰雲的善舉而免去舟車勞頓,這四個字的背後,是一份對教育與公共事務的無私奉獻。如今它默默佇立,提醒著後人:公益與文化傳承,從來不應被遺忘。
- 急功好義坊@ 二二八和平公園
- 地址: 100台北市中正區懷寧街105號
- 落成: 1888 年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