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園火車站,不只是台鐵西部幹線上的一座車站,更是一個時代記憶的交匯點。本文將聚焦於2010年前後的桃園車站,以歷史發展、設施樣貌、都市規劃與人文記憶四個面向整理當時的特色與市民體驗,並針對2025年後來的變遷提供結構性的比較與觀察。
🚉 一、桃園車站的歷史沿革概述
桃園車站自日治時期設立以來,一直是中台灣北部的重要交通樞紐,其站體演進也反映著台灣鐵路與城市發展的變化:
-
原木造站房時期(至1962年):早期站體採木造形式,具濃厚日式風格,為地方交通與軍事輸運的據點。
-
鋼筋混凝土站房時期(1963–2015年):1962年拆除舊木造站房,1963年2月完工啟用新的混凝土站體,造型為簡約現代主義風格,方正而功能導向。
-
廣場與圓環規劃(1969–1974年):
-
1969年起,車站前廣場進行拓寬,並興建威權象徵銅像圓環,塑造嚴肅現代意象。
-
1974年,市民代表會通過700萬元興建地下人行道,進一步改善站前交通與行人動線。
-
-
跨站臨時站房時期(2015年後):2015年7月26日,舊站封閉,改由臨時跨站式站房運作,開啟新桃園車站工程的起點。
🏗 二、2010年左右桃園車站的站體與周邊特色
2010年是桃園車站即將邁入改建過渡期的時點,當時的車站呈現以下幾項明顯特色:
1. 站體結構與樣貌
-
主體為1960年代興建的方盒子式站房,風格簡約,強調功能性。
-
建築外觀雖多有增建與包覆,但主體仍可見原始設計線條。
-
正前方設有威權時期常見的銅像圓環,成為市民約會或辨識地標。
2. 車站內部設施
-
售票窗口多採人工處理,部分設有自動售票機。
-
地下道(延平地下道)提供前後站通行,是民眾每日穿梭的捷徑,安全性相對一般。
-
月台多為低月台,設有老式棚架與椅子,略顯老舊但實用。
3. 旅客與人流動線
-
為通勤與學生族群重要中繼點,每到上下班尖峰時段人潮洶湧。
-
假日亦吸引大批返鄉、旅遊人潮,是中壢、台北方向往返的重要轉運站。
4. 週邊商業與交通
-
車站前方連接中正路、成功路等主要幹道,為市區交通核心。
-
遠東百貨與多間便利商店、小吃店林立,生活機能充足。
-
前站設有公車總站,後站相對較冷清,但部分民眾會從此通往後方住宅區。
🧱 三、站體逐步轉型與拆除紀錄
📌 2015年站體封閉與轉型
2015年7月26日,原1963年啟用的站體正式退役,取而代之的是跨站式臨時站房,其設計考量未來工程建設並維持基本運能。連接前後站的延平地下道也隨之停用。
📌 拆除工程實施
-
2020年3月19日:進行月台舊有棚架拆除作業。
-
2020年4月27日:正式進行舊站體拆除。
-
工程期間,雖旅客出入動線不變,但站內站外皆設置多項安全措施,如圍籬、警示標語與導引標示。
這些工程,象徵一個歷史階段的結束,也開啟桃園都會鐵路立體化與現代交通網建構的新時代。
👥 四、市民記憶與在地情感
桃園車站雖只是鐵道網絡中的一環,卻是許多在地人生命中重要的場域。2010年左右的車站,不只是功能設施的結合,更承載以下幾種人文情懷:
● 通勤族的日常記憶
每天清晨與傍晚,無數旅客在月台奔波、等待列車,熟悉的廣播聲與車廂開門聲早已成為生活配樂。
● 青少年的青春風景
對當時的學生來說,桃園車站是補習、約會、放學聚集的重要據點,是記憶中最有溫度的都市角落。
● 長輩心中的歷史節點
許多中老年市民對原木造車站與早年廣場活動有深刻印象,2010年的舊站,是他們心中過渡時代的見證。
● 市容變遷的縮影
從戒嚴時代的銅像意象到日後自由氛圍的街頭表演,桃園車站週邊空間反映了社會氛圍的更替與城市樣貌的翻新。
📊 五、2010年與今日桃園車站的差異整理
以下列表比較2010年前後桃園車站的變化重點:
項目 | 2010年左右(舊站時期) | 2020年後(改建時期) |
---|---|---|
站體建築 | 1963年鋼筋混凝土站房 | 臨時跨站式站房 + 正在興建新站體 |
月台設施 | 舊棚架、低月台、無電扶梯 | 改建中,預計設有電梯與高月台 |
通行動線 | 依靠延平地下道 | 地下道封閉,改由臨時通道 |
商業環境 | 前站熱鬧、後站冷清 | 新設多功能商場空間(規劃中) |
城市意象 | 威權銅像、現代主義建築 | 開放式設計導向、多元功能導向 |
✍️ 結語:時間在走,記憶依舊停留在月台邊
2010年左右的桃園車站,或許在城市更新腳步中顯得簡陋與老舊,但它卻是許多桃園人對家鄉的第一印象與最深連結。從日常通勤的腳步聲,到擁擠月台上揮別的背影,每一段旅程都在這裡開始,也在這裡告別。
如今桃園車站正以嶄新姿態迎向未來,但那座灰白方盒子建築、地下道裡潮濕的風、與鐵道邊的廣播聲,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抹去的風景。
歷史不會停下腳步,但記憶,會一直陪著我們走下去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