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壢火車站,是桃園地區交通與人流最為密集的樞紐之一,其身影與數十萬民眾的日常緊密交織。2010年前後的中壢車站,尚未進行大規模改造與拆除,依舊承載著來往通勤、學生與旅客的身影,也映照出那個時代城市發展的輪廓。本文將以清晰的條列方式,紀錄當年中壢火車站的樣貌與功能,並透過具體事件與發展背景,重構當時人們對這座車站的記憶。
一、中壢火車站的歷史輪廓
-
1891年啟用: 中壢火車站於清朝光緒年間設站,至今已有超過130年的歷史,是台灣西部縱貫鐵路系統的重要節點。
-
1970年代重建: 因地方快速發展,1970年啟動改建計畫,1971年完成新站房啟用;這座建築結構簡潔,實用為主,是多數老中壢人記憶中的經典車站樣貌。
-
1978年創舉: 中壢站上方增建一層樓作為百貨公司,成為全台第一座「車站附設百貨」的火車站,開創商業與交通結合的新模式,對當時地方發展有深遠影響。
二、2010年左右的中壢火車站面貌與機能
1. 建築與空間配置
-
站體風格: 車站主體建築為水泥結構、功能導向的設計,被網友戲稱為「最醜車站」之一,但也具有濃濃的時代感。
-
車站前站與後站: 前站面對中正路商圈,熱鬧繁華;後站則於1995年正式啟用,主要用來分流進出旅客,並帶動後站區域的發展。
-
站前廣場: 當時站前空間較為壅擠,車流、機車、行人交錯,加上缺乏整體規劃,使得交通常常打結,顯示出當時城市交通設計的局限。
2. 商業與日常場景
-
附設百貨: 雖然營運效益有限,但站上百貨店鋪曾吸引不少學生族群與旅客進出,是當時中壢人最熟悉的地標之一。
-
攤販與小吃: 車站周邊聚集大量小吃店、便利商店、書報攤、手搖飲與便當店,成為上下班通勤族、學生、背包客最常駐足的區域。
-
人潮景象: 每逢上下班與上學時間,月台與候車區總是擠滿人潮,加上長年營運與缺乏現代化設備,給人擁擠、悶熱的印象。
三、中壢火車站的都市交通角色
1. 桃園鐵路的重要節點
-
通勤與區域樞紐: 中壢站位居桃園與新竹間的交通要衝,是北部與中南部間通勤列車停靠的重要站點。
-
客運轉乘中心: 車站附近有多條公車與客運路線,提供旅客轉乘往桃園機場、楊梅、龍潭、八德等地的便利通道。
2. 面對交通壅塞與基礎設施老化
-
空間不足: 隨著人口成長與通勤需求提升,舊站月台與候車空間早已不敷使用。
-
安全與通行問題: 舊有平面軌道穿越市區,造成平交道塞車、行人危險、救護車延誤等問題,亟需改革與現代化設施因應。
四、鐵路地下化與新站規劃的轉折點
1. 政策與工程推動
-
鐵路地下化啟動: 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啟動後,中壢站被列為優先改建項目之一,期望透過工程減少地面交通瓶頸。
-
2024年拆除啟動: 原前站站房與舊月台於2024年6月15日正式停用,車站遷移至臨時前站與後站繼續營運,象徵舊車站正式走入歷史。
-
建物清空與施工: 鐵道局開始拆除舊軌道、道碴與車棚,為全新的三鐵共構新站預留空間。
2. 新站未來展望
-
預計2033年完工: 新中壢站將與機場捷運(機捷)、綠線捷運(綠捷)共構,打造現代化運輸轉乘樞紐。
-
都市景觀翻新: 設計由大陸工程公司負責,以高端建築美學打造新中壢車站外觀,朝向摩登都市風貌邁進,改變過往「醜車站」印象。
五、城市記憶與情感的映照
1. 「最醜車站」背後的回憶
-
雖然外型飽受批評,但對許多老中壢人來說,這座車站承載著求學、上班、出遊的回憶,是城市與個人記憶交織的場域。
2. 時代轉變的縮影
-
中壢車站的興衰與重建,是城市轉型與都市設計理念變遷的縮影,從功能導向轉向人本與美學兼具的公共空間。
3. 地方認同的轉型
-
在面對都市快速發展與現代交通建設需求時,舊車站雖走入歷史,卻也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地方文化與人文足跡,值得被紀錄與傳承。
結語:從記憶出發,迎向未來
2010年左右的中壢火車站,也許無法以現代建築的標準稱得上「美麗」,但它卻在許多人的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。從簡樸的建築結構,到熙來攘往的候車月台,再到站上百貨的創舉與後站商圈的蓬勃,每個細節都刻劃出一段城市與居民共同成長的記憶。
當下的中壢正進行一場深刻的空間轉型工程,透過地下化與三鐵共構的願景,讓這座城市的交通與生活品質大步邁向現代。然而,面對改建與更新,我們更不該忘記曾經支撐著城市運轉的那些人與空間,因為正是那些曾被認為「醜陋」的角落,塑造了我們對「家」的想像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