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杭州】白蘇二公祠 - 紀念白居易與蘇軾 西湖之畔的文化記憶殿堂 - Bai and Su

湖畔二公祠,風中詩意留。
白堤柳色綠,蘇堤水悠悠。
一筆清風在,千年舊事柔。
碑上字猶在,心中人未休。
你為百姓築堤堰,我為山水寫清流。
今人步古徑,仍與舊人遊。

在喧囂與寧靜交融的杭州西湖,有一處靜謐又蘊藏深意的文化聖地——白蘇二公祠。這座坐落於孤山南麓、面湖背山的祠堂,雖名為“二公祠”,卻承載著超越時代的詩意與智慧。它是為紀念兩位對西湖治理與杭州文化建設有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——白居易與蘇軾而建。本文將帶你走進這座兼具歷史深度與文化溫度的紀念館,了解它的建築之美、文物之珍,及那份穿越千年的人文情懷。


歷史緣起:兩位文人的杭州足跡

白蘇二公祠最初建於清朝嘉慶三年(1798年),原址位於孤山南麓。蘇軾與白居易雖不屬同一時代,卻都曾擔任杭州刺史,並以其仁政與詩文為杭州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白居易任職期間,興建白堤(原名白沙堤),改善民生水利,並將文人風骨與民間疾苦緊緊相連。他那句“最愛湖東行不足,綠楊陰里白沙堤”道出了對西湖最真摯的情感。

蘇軾則留下了更為人熟知的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”,並大力推動疏浚西湖、修建蘇堤,使西湖免於淤塞、風景更勝往昔。他們不只是詩人,更是實幹的治理者,讓自然與人文在西湖交匯。


建築與展陳:舊址新顏,詩意空間

白蘇二公祠的建築呈現傳統中式祠堂結構,佔地約2100平方米,建築面積700平方米,前後兩殿結構,儼然一座文化園林。祠內陳設典雅,氛圍清幽,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展覽內容,都體現出尊重歷史、弘揚文化的初心。

殿內收藏與展出的文物頗具價值,包括17塊珍貴石碑,尤以四塊蘇東坡親筆手跡的石碑最為矚目,對書法愛好者與歷史研究者而言,無疑是重要文獻資源。

此外,館內文字展板詳實地介紹了白居易與蘇軾在杭州的政績與生活軼事,也透過影像與模型展示出當年西湖治理的歷史脈絡,使參觀者不僅能“見物”,更能“知人”。


現代再建與文保價值:不只是仿古,更是文脈延續

雖然白蘇二公祠在建築上為近年重建,但其文化價值與歷史內涵卻未因此打折。岳廟管理處作為此地的維護單位,結合原有史料進行規劃,使之成為真正的文化教育與人文景觀場所。

尤其是近年來白蘇二公祠的整修與再開放,更讓年輕一代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兩位古人,而不只是停留在課本或詩集中的名字。這不僅是對古人的緬懷,更是一種文化延續與公共教育功能的體現。


實際參觀體驗與交通方式

白蘇二公祠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1號,地點交通便利,距離西湖邊白堤段僅幾分鐘步行路程。若從西湖音樂噴泉區域出發,沿白堤步行至孤山,途經斷橋、平湖秋月等名勝,沿途風光旖旎,是許多遊客選擇的方式。

此外,也可以搭乘杭州公交至“岳廟”或“孤山”站下車,步行前往。景區對公眾免費開放,開放時間為每日09:00至17:00,適合安排在西湖一日遊的上午或下午段。

許多訪客都提到,即使是節假日,白蘇二公祠也不算擁擠,反而成為避開人潮、靜心觀景的理想地點。春日紅梅初開、秋季楓葉微紅,與詩詞碑刻相映成趣,是攝影與散步愛好者不容錯過的角落。


詩與湖之間:不只是紀念,而是對話

白蘇二公祠的價值,不只是陳列歷史,更像是一個時光迴廊,讓今人得以重新思索人與自然、文化與城市的關係。

當我們站在蘇堤、白堤之上,或在祠堂中凝望石碑與詩句,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敬仰,更是一種與古人心靈的共振。他們治水修堤、筆耕不輟,不求名聲、但求利民;這樣的精神,穿越千年依舊閃耀。


人文與風景的雙重記憶

白蘇二公祠或許不像西湖十景那樣廣為人知,但正是這樣一處沉靜的文化地標,成為認識杭州深層內涵的入口。對於旅人而言,它是追憶古人足跡、感受歷史厚度的一站;對於本地人,它則是一種情懷的寄託、一份文化的自信。

若你漫步西湖,想尋一處安靜、富有詩意又充滿歷史質感之地,那麼白蘇二公祠無疑值得你駐足。

  • 白蘇二公祠
  • 地址: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1号 邮政编码: 310025
  • 營業時間: 24 小時營業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