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基隆】2025 乙巳鷄籠中元祭活動 海洋廣場裝置藝術

夜裡的燈光,點亮雨都的心,
海洋廣場的裝置,如祈福般閃爍。
古老的誦經聲,交織現代的藝術語彙,
一座城市,於傳統與創新之間起舞。
我們走在燈影下,
感受百七十餘年的厚重,
也感受今年夏夜的新鮮驚喜。

如果要選一個最能代表基隆的文化活動,非 鷄籠中元祭 莫屬。這個自1855年起源、延續至今的祭典,已經走過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歲月,不僅是 台灣第一個被列為「國家重要民俗」的文化資產,更是基隆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信仰與情感。今年(2025乙巳年),中元祭邁入第171屆,由 吳姓宗親會 輪值主普,活動一如往常地熱鬧非凡,但也融入了現代的藝術元素,讓我在參與過程中,既能感受到傳統的莊嚴,又能體驗到創意帶來的新鮮感。

活動氛圍:莊嚴與活潑並存

開基老大公廟的開龕門儀式、夜晚的開燈祈福,到壓軸的放水燈遊行與中元普度,整個活動將信仰傳統完整展現。這次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基隆市政府與在地團隊的用心,他們將藝術展覽、創意市集和品牌快閃活動融入祭典之中,讓中元祭不再只是儀式,而是全城共襄盛舉的文化盛會。

尤其在 海洋廣場,一整排裝置藝術吸引了大批民眾駐足。這些作品以「光」與「海」為主題,象徵基隆港口的庇佑與祈福;夜幕低垂時,燈光亮起,猶如漂浮在港灣上的祝福,既浪漫又帶點神聖感。


海洋廣場的裝置藝術體驗

光影與信仰的結合

今年的裝置藝術強調「傳統民俗與當代藝術的對話」。有的以燈籠組成象徵祖靈庇護的迴廊;有的用透明材質搭建出海浪形態,燈光在其中流動,象徵生命輪迴與平安祝禱。

走在作品之間,我感受到藝術家試圖用現代語言來詮釋祖先的智慧。傳統的水燈祈福,被轉化為一座座互動光雕,孩子們在旁邊嬉戲,長輩們駐足合影,讓嚴肅的祭典增添了幾分溫暖的人情味。

市集與人潮的熱絡

除了裝置藝術,周邊還設有小市集,販售文創小物、地方美食,讓民眾邊逛邊吃,充分體驗「文化嘉年華」的氛圍。有人說這讓祭典「有點商業化」,但我倒覺得這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:吸引更多年輕人與遊客參與,讓中元祭不再只屬於宗親會,而是屬於全城市的共享慶典。


優缺點比較表

面向 優點 缺點
文化傳統 儀式完整保存,如開龕門、放水燈,展現基隆深厚的信仰底蘊 對初次參與的遊客來說,宗教意涵較難完全理解
裝置藝術 融合光影與海洋元素,讓人眼睛一亮,拍照打卡佳 部分作品與祭典本身的連結稍顯薄弱,有人覺得偏向觀光
市集氛圍 結合在地美食與文創,增加年輕族群參與度 人潮過多時稍嫌擁擠,體驗品質下降
活動流程 從開燈祈福到普度,安排緊湊且有層次 時間跨度長,外地遊客若無法久留,容易錯過重點活動

我的觀察與心得

今年的鷄籠中元祭,給了我一種「傳統與現代並行」的強烈感受。過去,中元祭在我印象中是莊嚴、甚至略帶神秘的;但這次參加,卻覺得它多了一份親近感。

  • 莊嚴的部分:在老大公廟的科儀,法師誦經、信眾虔誠祈福,那份肅穆氣氛依然存在,讓人對先人心懷敬意。

  • 親切的部分:到了海洋廣場,看到小孩追逐燈影、情侶在裝置旁自拍,那種生活化的景象,反而讓文化更貼近我們。

也許有人擔心「藝術會不會稀釋信仰的核心?」但對我來說,這正是文化能夠延續的原因之一。傳統若不與時俱進,就容易成為歷史教科書裡的文字,而不是活在當下的日常。


結語:雨都的祝福

2025乙巳鷄籠中元祭,讓我看見基隆這座城市在「傳承」與「創新」之間找到的平衡。從百年前祖先留下的普度,到今天海洋廣場閃耀的裝置藝術,這條文化脈絡沒有斷,而是越來越鮮明。

走在燈光下,我想到一句話:「文化不是被保存,而是被生活。」今年的中元祭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它既保留了傳統的莊嚴,也給予我們新的方式去參與、去體驗。

如果你未來夏天來到基隆,千萬別錯過這場城市盛典。因為在這裡,你不只會看見一個祭典,而是會感受到 基隆人對信仰的堅持、對生活的熱情,以及對未來的祝福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