窄巷的陽光,
切成一片片,灑在堆疊的鐵皮屋頂。
蒜香、垃圾味、海風交錯,
孩子的笑聲穿過紛亂的市場。
這裡沒有華麗的霓虹,
卻有眼神裡的真誠與倔強。
在巴斯可的午後,
我看見,
貧窮與希望,其實住在同一條街。
說到馬尼拉,大部分台灣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熱情的笑容、甜膩的芒果冰沙,或是高樓林立的商業區。但在繁華光景之外,也有另一個讓人既好奇又感慨的角落——貧民窟。
我這次造訪的是巴斯可(Baseco)地區,位於馬尼拉湯都區的西北部。湯都不只是菲律賓獨立運動發起人安德烈·滂尼發秀的出生地,也曾是前總統約瑟夫·艾斯特拉達的故鄉。這裡既有住宅,也有工業區,卻因擁擠、落後的環境而被外界熟知。
初到貧民窟
一下三輪車(嘟嘟車),立刻被混雜的氣味包圍。空氣中有市場的生鮮腥味、垃圾發酵的酸臭、動物與孩童排泄物的騷味……以及,一股我熟悉卻又想不起來的香氣。走了幾步才發現——原來是蒜頭!
這裡很多居民的工作就是剝大蒜。一袋大蒜剝完可以賺20到50菲律賓比索(大約台幣10到30元),相當於一份簡單餐食的價格。每天工作十小時,大概能剝三到五袋。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零用錢,但對他們來說,這是維持生計的重要收入來源。
男性居民多半開嘟嘟車接客,女性則在家附近接一些勞力密集的零工。由於「來自貧民窟」的標籤,他們很難找到正式、穩定的工作。
攝影機前的笑容
雖然生活條件艱難,但我在這裡感受到的,不只是貧困。孩子們會對著鏡頭擠出最亮的笑容,有些人還會主動拉著你去看他們的家。房子大多由鐵皮、木板和舊布拼湊而成,擠在窄小的巷弄裡,彼此之間沒有高牆,只有緊密的鄰里感。
很多人會在門口坐著聊天、分食簡單的零食或飯菜。雖然物質匱乏,但人情味卻濃得化不開。
安全與治安
很多人聽到「貧民窟」會立刻聯想到危險。根據 2023 年 Numbeo 的全球安全指數,菲律賓的安全指數其實比越南、馬來西亞高,在東南亞排第四、亞洲第27名。
但老實說,像巴斯可這樣的地方,單獨前往確實存在風險,尤其對外國旅客。建議最好跟著當地 NGO 或有經驗的導遊,白天參訪會比較安全。
為什麼要去看?
有人會問:「去貧民窟幹嘛?很危險耶!」
但我覺得,這是一個能讓你重新認識「生活」的地方。它讓你看到另一種城市面貌——不是觀光手冊上的景點,而是真實的日常。
貧民窟並不是只有黑暗面。當地人即使生活艱苦,也努力創造溫暖與秩序。他們會互相照顧鄰居家的孩子、分享食物,甚至在節日裡布置簡單的燈飾。
這樣的參訪,不只是「看」,而是「理解」。理解為什麼這些社區會存在、他們的困境從何而來,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變。
優缺點比較表
優點 | 缺點 |
---|---|
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真實生活 | 單獨前往存在安全風險 |
與居民互動,感受濃厚人情味 | 環境氣味與衛生條件較差 |
拍攝到獨特且真實的影像 | 可能遇到部分居民對拍照不適應 |
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與價值觀 | 若無當地向導,易迷路或誤入危險區 |
支持 NGO 或社區導覽,可幫助居民 | 對部分旅客來說情緒衝擊較大 |
看到當地的工作與生活型態 | 高溫、擁擠,行走不適感明顯 |
小提醒
-
跟團或有導遊:減少安全疑慮,也能更深入了解背景故事。
-
尊重居民隱私:拍照前先詢問對方是否同意。
-
輕便裝備:背輕包、穿透氣衣物、防曬防蚊。
-
帶點小禮物:糖果、文具都能讓孩子很開心,但不要給現金,以免造成誤會。
整趟參訪下來,我最大的感觸是——這裡的笑容和台北的笑容一樣真誠,只是背景不同。貧民窟不只是貧窮的代名詞,也是韌性、社群力量的縮影。
0 留言